眼周淚溝為什麼容易打失敗?關鍵出在這5點。

眼睛可說是臉部中脆弱的一部位,不只肌膚脆弱,膠原蛋白也容易流失;加上現代人電子產品隨時不離身,走到哪滑到哪,每天用眼過度,又不好好保養,一不注意,眼睛下方就出現凹陷的症狀,就是我們常見的【淚溝】。而想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大多數都採填充針劑來補缺流失的空間,但常常聽到許多患者說,眼睛下方有毛毛蟲,淚溝打成眼袋,眼睛打完後反而變小,究竟為什麼【淚溝】這麼容易打失敗?要避免失敗,該如何事先預防呢?暖男今天就針對這棘手的問題來為你們一一解惑吧!。

甚麼是淚溝?位於眼周的哪個部位?
首先我們先了解淚溝為什麼會生成吧!淚溝的生成則是基因、生活習慣、肌膚老化等,造成眼周內外層之肌肉逐漸鬆弛、脂肪萎縮,眼下組織不再飽滿,組織下滑,眼下凹陷,逐漸形成疲倦的淚溝。其部位由內眼角開始,在下眼瞼靠鼻側的一條凹溝。

淚溝為什麼容易打失敗?5大關鍵告訴你
眼下肌膚除了細緻薄弱,內部的空間更應人而異,當歲月侵襲時,眼睛周圍的組織會大量流失,甚至延伸到蘋果肌等多處,造成淚溝。不過淚溝的治療填充常容易發生失敗,其實關鍵就出在這5大原因中。

1. 層次錯位
因為眼周肌膚真的非常薄,所以處理淚溝並非簡單填補針劑入內,其實要考量淚溝凹陷的程度,是否已凹陷至眼眶骨,或只是輕微著症狀,通常打的層次過深,改善淚溝的效果不明顯;打的過淺,就容易產生毛毛蟲、假性眼袋、廷德耳效應。

(圖片取自於網路)

2. 發生位移
注射玻尿酸於眼睛下方之後,醫生會透過塑型將玻尿酸鋪平於凹陷部位,讓眼睛外層的肌膚看起來較平順,但可別這樣就掉以輕心,後續的一個月內,玻尿酸也是有可能發生位移的狀況,比如用過熱的水洗臉、用手按壓施打的部位、或甚至去給美容師按摩做臉,這些大力擠壓或是高溫的刺激,都會造成玻尿酸跑位或代謝不均勻,形成凹凹凸凸不平整的表面,所以暖男建議一個月內盡量以常溫冷水清洗臉部,避免去高溫場所,也不要給人家做臉;另外在塗保養品時,也盡量以輕柔輕壓的方式來避免影響玻尿酸喔!

3. 分子選錯
淚溝凹陷的程度有所不一,而深層的凹陷必須靠晶亮瓷填補骨膜,或是大分子的玻尿酸作為打底支撐,而針對表層較細緻的紋路處,則是要選擇小分子流暢性較高的玻尿酸劑型來讓肌膚表層柔軟又平順。加上眼周肌肉的牽動力量非常強大,若是注射錯分子,透過每天的眼周肌肉牽動就更容易產生結塊毛毛蟲的現象,所以選擇合適的分子注射是非常重要的喔!

(圖片取自於網路)

4. 初期腫漲
在剛注射完淚溝玻尿酸後,肌膚因為受到反覆的擠壓推力,難免會有腫脹的外顯反映,而這時候會有錯覺感受到眼睛泡泡的,此時的你可別太擔心,因為玻尿酸的可塑性、吸水性非常高,前期還未跟肌膚組織融合時都可能因為臉部表情或是體內水分過高發生暫時性的腫脹,可觀察一至兩周後再回診請醫生評估喔!

5. 醫生技術
玻尿酸的成功與否,其中關鍵重點就是醫生的技術。具有豐富經驗的醫生便會在術前將前面1~4點做謹慎的評估後,了解淚溝凹陷的程度、選擇合適的針劑與分子,透過施打時的多點注射與塑型,讓填充劑能夠更快速與肌膚穩定結合,也減緩腫脹的發生率,並不要一次多量注射,而是透過少量少量填補,甚至是間隔5~7天再度施打,都能夠減少淚溝失敗的發生機率喔!

玻尿酸注射已成為醫美保養中常見的品項,雖然玻尿酸上市時間歷史悠久,產品的穩定性及安全度都足夠,暖男仍要提醒大家,施打玻尿酸針劑屬於醫療行為,務必多評估、多比較、選擇有經驗口碑良好的醫療團隊進行操作,才能讓美麗來得安心又安全。

■任何療程均有其風險,本文之案例照片,僅做為醫療資訊之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依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生活差異有所不同,實際狀況仍由專業醫生診斷後評估而決定

【治療禁忌症】
■ 特殊病史、高血壓、心臟病史、懷孕、嚴重糖尿病、療程期間有懷孕計畫、肝腎功能受損、免疫系統異常等,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更詳細說明請參照產品之仿單內容。

【治療術前需知】
■ 有進行過同一部位治療引起蟹足腫或肥厚疤痕體質者,有服用抗凝血劑成分藥物者,應告知醫師。

【可能的副作用】
■ 腫脹、瘀血、疼痛、局部發炎、暫時性不對稱,皆屬常見正常現象,按照醫護人員的指示,數日至數週內即會消失。
■ 極少數人可能發生併發症:血腫或手術後再出血、傷口感染、傷口癒合不良、疤痕增生肥厚或攣縮等等症狀。